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国政府网2015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两会期间2014年度简政放权成绩单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充分肯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确定的开门第一件大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彰显政府部门严管权力,做好权力减法的决心。那么2015年简政放权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又为什么这样设置?工商总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民政部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方面又取消下放哪些审批事项。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法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满传来作客中国政府网直播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应您关心的一些热点线
我们首先来回应网友的一个关切。简政放权是我们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而且在总理的两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简政放权都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简政放权在政府工作部署当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为什么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我简单说两句。如刚才主持人所说,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包括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初就特别强调简政放权。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考虑:首先,应该说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国政府职能有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我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越位,就是政府管的过多、过细,而且政府长期以来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审批,如果要转变政府职能,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来推进简政放权,这是第一个考虑。
第二,现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也进入深水区,政府管的过多过细,包揽的过多,实际上它是抑制了市场的活力,也抑制了社会的活力,所以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要激发市场活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就要从简政放权开始。因为管的过多,影响了很多企业、民众的积极性,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们的祖国经济稳步的增长进入换档期,很多研究发现,经济稳步的增长时期有一个体制性的障碍需要突破,就是政府管的过多过细问题。所以简政放权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保证经济稳步的增长,促进就业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第四,现在大家都关注廉洁政府建设,目前很多腐败现象大多是利用行政审批权作为寻租的一个手段,通过简政放权,减少政府手中权力,寻租空间也就小了,所以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简政放权是反腐的一个釜底抽薪之策。政府工作部署中无论从深化改革,还是从政府自身建设角度都强调要简政放权。
好的。我们来看看网友的感受,这位网友“月落双满天”,他说看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触真多,政府向社会放权给公众开闸放出不少源头活水,不知道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面,民政部取消下放了哪些审批事项?目前的成效怎么样?
去年民政部取消了法律规定自批准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备案。民政部还取消了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民政部还取消了全国性社会团体会费标准备案,同时推动地方下延非公募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的登记管理权限。
去年民政部还和地方民政部门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这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试点工作。所有这些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组织数量的增长。我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个最新数据。据初步统计,到2014年12月底,全国社会组织在改革的大背景下面数量增长很快,目前总量已达到60万个,和上一年比,也就是和2013年度比总量增长了9.7%,其中社会团体现在达到了30.7万个,比上年增长6.2%;民办非企业单位总数已达到了28.9万个,比上年增长了13.3%;基金会达到了4044个,比上年增长13.9%,全国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超越3万个。
同时,这项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就业和创业。按照现有平均全国每个社会组织吸纳11.6个专职工作人员测算,去年全国新增的社会组织大约提供了60多万个就业岗位。此外,这项改革还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的增多,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迁移到城镇的新市民,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卫生、养老、社会工作、法律援助等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
网友对工商总局简政放权取得的一些实效以及未来简政放权的部署都非常关心,我们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看到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登记,实现三证合一。下一步工商总局还将出台哪些创新举措?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应当说,去年商事制度改革取得很大成效,昨天我们张茅局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专题记者发布会上也对有关改革成效做了说明。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用总理的话讲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拿出过硬的招,过硬的措施,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措施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具体措施有这么几项,我个人觉得我们下一步出台这些措施更有力度,更是线
第一是放松登记管制。过去设立企业第一步是先到工商部门申请企业名预先核准,现在我们开展企业名登记管理改革试点,开放工商部门的企业名库,试行由企业自主选择使用企业名。再就是企业的营业范围也放开了。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法学界就提出要放宽营业范围,因为要从事什么经营是个人的事,今天从事商品零售,明天可以做贸易,今天经营食品,明天可以做布匹等等,这是经营者个人选择的,营业范围由经营者自主选择,但是国家法律禁止经营、限制经营的除外,比如、黄赌毒不能经营。这样便于公司能够根据商机的变换,及时捕捉商机,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这一块是很重要的改革。
第二是有进有出。去年商事制度改革,一年增加1300多万市场主体,增加了这么多,但是还有一些企业有的经营不善,有种种原因需要注销和退出,过去退出手续较为繁琐,现在我们对退出机制加强完善,简化企业注销流程,开展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建议注销登记试点。
第三是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就是国务院一再讲的行政审批这一块。去年国务院力度很大,截止2014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批共152项前置改后置项目清单,其中113项已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目前仅保留了34项前置审批事项,只有属于这个范围内的我们才认可,其他不再认可,也就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这一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也是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的“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目前办一个企业要办三个证,一是工商营业执照,二是税务登记证,三是组织机构代码证,这三个证跑下来需要很久,至少20多个工作日,目前我们在探索实行三证统发,全面推广“一照三号”登记模式,组织实施并扩大”一照一号“登记试点。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
第四是我们正在快速推进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和网上公示,真正体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通过这样几项措施,让每一位投资者能切身感受到创业、创新更加便捷。
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政府部门在“放”的这些措施上增加了含金量。我们也想再看一看2014年简政放权取得的成绩,我们看这个成绩单的时候,怎么来看它的数字所代表的力度和进展情况。看上去数量不少,含金量怎么样?
总理的工作报告里把去年简政放权的主要成绩都讲得很清楚,包括取消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如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事项等等。可能有很多网友会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初提出本届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3以上,现在用两年时间提前完成,我初步算了一下大概减少530多项,超过了1/3。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再取消200项。今年总理工作报告说去年全年取消了246项,这仅是行政审批一项,其他的都还没有包括。我们感觉力度在逐步加大,而不是在减弱。
含金量怎样?去年我们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行政学院对简政放权做第三方评估,在做第三方评估的时候我们就下去调研,因为关切这样的一个问题,当时我们采取“六评一看”的办法。第一是评改革目标,第二是评数量,第三就是评含金量,我们召开一些座谈会,确实有不同的看法。2013年以来到去年年中取消的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有一部分确实含金量不高。为什么呢?因为有一部分过去已经失效的行政审批事项,始终没清理,趁着这个机会一定要清理掉。
我没有仔细算过,当时我们做评估的时候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一些企业家反映的,他们会举例,说哪个项目放在这里有什么意义,结果发现他们举的例子很多是重复的,我个人也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估计了一下大概有百分之十几的样子,就是含金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这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个梳理。另外我们得知有一些事项是这样的,对有一些行业、有一些部门、有一些地方很有作用,但是对另外一些地方、另外一些行业就没有作用。
举例来说,我记得当时有水运方面的审批权取消下放,如果对南方地区有水的地方,他这方面的业务多,他就觉得对我的意义很大,但是对北方地区没有水运或者很少,他就觉得这对他们没太大意义。我记得当时发改委取消一项冷轧钢项目的审批权,我们到一些没有大钢厂的地方做调研,他觉得这对他们没意义,但是对上海宝钢来说,作用太大了,所以有些项目对不一样的行业、不一样的地区的作用不一样。
当时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请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不是笼统的说你对这400多项感觉是否有含金量,而是说与你的业务相关,与你这个地区、与你的行业相关的,你觉得有哪些是跟你有相关的,这些项目里面你觉得含金量怎么样?我们设计的问卷是低、中、高。企业代表们90%以上都是打的中和高,地方政府80%多也是打的中和高,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他们还是高度认可的,和我刚才梳理的百分之十几基本还是能够吻合起来。
为什么老百姓说下放力度很大,数量也不少,但是切身感受不明显。行政审批这一块我们也做了分析,国务院部委下放的这些权力,国家部委过去都是管宏观的,管涉外的,与一些大企业、省级政府相关度很大,但是跟老百姓、中小企业不是直接相关。那跟他们直接相关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地方的一些审批。另外一个角度,去年10月份发布了前三季度的数据,好像工商总局也发了一个数据,是所谓含金量,比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我们也到地方了解了一下,有的地方反映,比如一个小微企业若能够存活下来,大概能带动4-6人的就业,所以这么一算,这个就业量就非常大。我看到咱们工商总局有一个抽样调查的数据。
我插一句,刚才王教授讲4-6人的就业,综合统计局、国办、工商总局的抽样调查显示,平均下来是7人左右。其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7人,个体工商户平均吸纳就业3人左右,这对促进就业确实起到了明显作用。
对。我看了一下去年前三季度的统计,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比2013年增加了2000多万人,并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有助于产业体系调整。因为大部分新增的70%-80%都到第三产业去了,到服务业去了,这对产业体系调整和就业的影响也非常大,从这些角度来说含金量依旧很高的。
确实就像您说的,我们也看到媒体的评论。我们在简政放权里面讲到有三张清单,清单容易列,百姓获得难,就是怎么样来增加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也是各个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做的事儿。我们的角度来看一看刚才李局长讲到的60万个社会组织他们的感受。这位网友叫“匿名小队长”,他说社会组织大部分集中在基层,而且比较弱小,单纯“放权”给社会组织是不够的,请问政府如何通过加大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我很同意这位网友的建议,社会组织要激发活力,要发挥正能量,政府不仅要放权,给职能,同时很重要的就是购买服务。关于购买服务这块工作,201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一个文件对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这里特别要向网友解释一下,这一个文件标题是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这里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社会组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我们各级政府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这一个文件。这一个文件写得很好、很具体,也很有操作性,国务院在这一个文件里面,明确要求今后各地要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具体办法,要拟定购买目录,确定购买计划,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购买的过程中要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和优先安排那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关联的领域和项目。同时国务院这一个文件还精确指出了购买服务的资金渠道,文件规定随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发展所要增加的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列入到财政预算当中去。要制定规范性流程,完善配套政策。国务院这一个文件下发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或者说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工作,从全国情况看,这项工作总体上还是处在起步或者说试点探索阶段。
今后政府要在购买服务的同时,加强管理,公开信息,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审机制,加强购买服务项目的绩效管理和必要的财政监督。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要大力推动这项工作,通过扩大宣传,举办培训,推进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职能。
刚才我们讲到政府职能部门放权的决心是非常大的,但是“放”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要解决好,比如说“放”了,但是能不能接得“住”?刚才您讲的这个,咱们的社会组织就有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位网友“ZWX”,他说之前有报道某地政府发布转移目录之后,有的事项就没有社会组织来申请承接,有的社会组织承接相关事项之后,也完成得不好,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怎么办?民政部又怎么样才可以让社会组织既接得住,又接得好。
我到各地做了一些调研,发现网友提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的主要方面还在社会组织自身,社会组织要找好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宗旨,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不了,要自我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从业的基础,工作经验、社会资源和专业的队伍,做那些不切实际、力不从心的事情,你肯定做不好。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我认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社会组织自身在承接政府职能面前,在改革面前,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将来政府的职能转移会越来越好。所以社会组织要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了解政府需求,掌握相关的政策规定,完善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制度,引入监督机制。
其实政府部门也很重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设计,对项目要进行科学的审查和甄别,完善社会组织承接转移职能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审查过程中,我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参考一下民政部门进行的评估等级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各地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普遍开展了评估工作,评估共有5个等级,从5A一直到1A,最好的等级是5A。通过查看某个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就可以基本清楚地知道这个组织的能力水平。政府要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按照项目的性质、强度、时长这些要素来确定购买服务的标准,提供财政资金的保障。
这里面还要提醒一下,我们在做项目招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公开透明,确保公平竞争,要尽可能使用招投标方式,避免暗箱操作。民政部门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能动性的工作可以做,比如说我们可以搞公益创投,建立孵化器,继续深入开展评估工作,同时民政部门可以考虑开展一些试点示范性的项目,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全面推广,也可以表彰先进。
我们也想知道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工商部门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我们看到有这样的反映,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出现了申请执照多,但实际开业少这样的现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商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性改革,需要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来完成。在改革过程中,国务院定位这项改革是简政放权的先手旗、当头炮、突破口,我们先走一步,带动和引领其他部委的改革。改革过程中有一些需要统筹推进的问题,就是总理讲的大门开了,小门没开的问题。第二,改革过程中,我们坚决落实改革要求和法律和法规规定,在全系统各级登记窗口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交验资报告。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滞后,一些行业准入管理不衔接、不同步等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如有的行业准入中仍然要求企业实缴验资,有的行业设定了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门槛,以注册资本数额作为特定行业准入的门槛,有的行业准入依然将通过工商企业年检作为前提等。
第三,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有待逐步加强。特别是工商设立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226项减为34项之后,对于国务院公布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项目,现已落实到所有工商登记窗口。但是,“先照后证”改革涉及众多行业领域,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根据改革要求,修改完善相关行业领域准入的规章文件规定,调整审批流程,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意见并抓好行业监督管理责任的落实,避免监管“真空”,维护市场秩序。
商事制度改革之后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但是存在不开业或者没有开业的情况,这我们也了解了一下。有几个统计数据,统计局去年对64000户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做出详细的调查,到去年第三季度的时候,当时开始经营的已经占了51.1%,处于筹建阶段占到19.2%,当然剩下的关停或者没有开业的占到7.8%。依照我们的统计,以及有关部门及地区的调研,开业情况达到70%-80%。但是没有开业的也有一定原因,一是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以后,很多人一看办企业很方便了,简单认为改革后“办公司不要说明条件”,从而盲目注册、盲目申请许可项目经营;部分企业只为快速进入市场,在对市场的调研并不充分且尚未具备硬件、人员、业务等要素的情况下就办理登记,导致经营状况不佳或迟迟不能营业。
第二工商登记门槛降低,但有的行政审批门槛难降低。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更便利快捷,但拿到营业执照后经营特定业务所需办理的证件仍然很多。对公司来说,这些手续文件办理条件高、难度大、耗时长,影响了企业的开业进度。比如说开旅馆,需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特种行业许可才能营业,很多企业拿到营业执照之后,拿不了这些证,需要的时间就很长,因这种问题造成没有开业的也客观存在。
第三是新企业投产运营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受当前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产品价格走低等坏因影响,市场整体观望气氛浓厚,部分企业注册登记后没有及时确定主营业务,未能积极主动开展生产经营。企业用工成本逐年上升,新设企业都会存在用工缺口。但是整体看来,大多数企业开业还是可以的,经营还是能的。另外,据我们对企业生存周期和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企业成立后3-7年为退出市场高发期,有近五成企业存活周期在5年以下。在企业创立初期,企业原始资本在不断消耗,而企业却还未在市场上立足,此时企业的死亡概率是逐渐增大的,随企业逐步适应环境,企业的死亡概率将逐步减小。
我们也知道受国办委托,国家行政学院对简政放权改革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我们也想知道在评估报告中,简政放权在落实上有什么样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5简政放权的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去年在做第三方评估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国务院这些简政放权的措施在落实中间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主要有这样几个。第一类是有一些变相的做法,比如本来要取消,那他就改成备案,备案有一种批准性的,你要经过我备案之后才可以去做。还有就是你可以先去做,事后可以告知性备案。需要先备案才能开始,那它的实质性作用相当于还是审批,这些事情一些地方还是有的。第二类执行不到位,会以一些理由,也可能是客观的理由,会说条件暂时还不具备,比如这个权力要下放到我这儿,我怎么监管还不知道,衔接的办法还没有出来,要稍微等一等,也有这种情况。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落实了。
我们在评估当中也发现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各个地方对什么叫行政审批的口径标准是不一样的,是不规范的。我们统计了一下,截至去年年底国务院公布取消下放了多少审批权,一看这些审批事项有十几种名称,到地方上这个概念就更加不清晰了。我们到一个地方,同样一个省级部门,有的省级部门说我们经过取消下放,还保留了700项,有的就说保留了300多项,同样是一个省级单位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我们仔细一看,因为他们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样,有些算的是大项,有些算的是子项。
我们听过很多企业和市场主体反映,现在审批权下放是挺好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们很头疼。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审批不规范,比如说材料递交上去到底能不能批,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需要具备哪一些条件,经过哪些流程,多长时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现在这方面还不够规范,缺乏标准化,这是一些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
另外是反映中介机构的问题,我们去评估的时候也发现,原来是政府来审批,现在有一些转给社会组织,他说反而比原来更麻烦。他们也做了一个统计,原来政府批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具备一些条件,需要中介评估机构来评估,比如环评、安全评估,整个审批花的时间,评估大概要占2/3。第一,部分行业只有一家中介机构可能带有垄断性,价格收的比较高,第二不规范,第三质量难保证,因为缺乏竞争,这也是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
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反映下放审批权之后还存在监管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我印象很深,我们到广东佛山一个镇里面,管食品药品局的同志告诉我,他说我们这一个地区的食品药品企业很多,我们的监管队伍有30多人,但实际上有公务员编制的只有2个人,按照政策,如果要行政执法的话,一定要有公务员编制的工作人员才有执法资格。地方还反映他的技术能力和设备都不足。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2015年的行政审批改革的工作部署针对性非常强,比如继续清理和下放,特别是把规范行政审批作为重点。这几年有一些同事也和我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好像没有硬指标,我说你们仔细看看其实里面有。我个人感觉经过前几年已经取消了1/3以上了,现在大数还剩下1000多项,国务院管的都是大事、宏观的事,总理说要继续取消,但是我觉得继续取消的量,空间是有限的,而且还要经过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把清理和规范,就是要以规范审批流程、审批时限作为重点,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总理说的要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的问题,还有推进地方政府权力清单的问题。为什么广大中小企业和老百姓他们的感受不是那么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比如到市县这一级没有设定行政审批权的权力,但是它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来规定,企业、老百姓要办事你就要经过批准,这实际上就是行政审批。当然有逐级深入的过程,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主要是省级要全部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便于监督。
习强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也不行,所以新华社也发了评论,说简政放权:权力减法莫忘监督加法,工商总局和民政部在这方面有咋样的考虑?
简政放权就我们自身而言有14项,去年一年下放和取消7项,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我们的做法,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简政放权不是简单的从总局下放到省级,而是国务院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家统一这个思想,才能更好为客户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二是加强培训。为了让地方更好地承接,更好地用权,我们对地方做了大量培训,让他们掌握政策,熟悉流程,加强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对行政审批加强监管,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工商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对代为行使行政审批权的中介组织,我们都进行认线
政府要加大放权,同时放管要结合。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角度看,我们简单的说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既要放得开,同时又要管得住。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去鼓励和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对成立以后的社会组织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也非常必要,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民政考虑的,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尽快的研究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顶层制度和宏观政策,我们要推进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工作。并且要推动《慈善法》、《行业协会商会法》、《社会组织法》三部法律的制定工作。
我们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政策规范,去年以来民政部在加强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给大家报告一下,民政部去年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取消社会团体会费标准备案规范会费管理的通知》、《关于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财务管理的通知》以及《关于规范全国性社会组织年度财务审计工作的通知》,今年我们民政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意见》、《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社会团体换届选举工作指引》和《关于加强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同时我们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范畴内,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信用黑名单记录制度和诚信目录,要快速推进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和信用信息化工程建设。相信随这些制度规范的建立完善,这项工作会落到实处。
最后两分钟的时间我难为一下两位领导,咱们再回应一下网民关注工商总局和民政部门的两个点。工商总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扶持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未来还会有咋样的举措?
我们采取很多措施,特别是刚才讲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以往小微公司发展困难关键是没资金、没场地,没钱、没人、没物、没技术,所以这些年他们创业很难。商事制度改革之后,一是放宽管制、创新监督管理,节省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加速了资金的流转,提升了资金运作的效率。二是小微企业的产业体系得到优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创新型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登记注册上涨的速度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
三是促进了小微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强化企业自治、实行信用监管等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对促进小微企业增强主体意识、重视自身质量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去年改革以来,一年新增市场主体1340.73万户,其中76.6%是小微企业,可以说小微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好、更宽松的市场环境。
网友“MR007”说,长期以来,一些行业协会在坊间被称为“戴着市场的帽子,拿着政府的鞭子,坐着行业的轿子,收着企业的票子,供着官员兼职的位子”。请问行业协会商会何时才能与行政机关斩断利益链?
我首先要说一下目前全国行业协会和商会大概是7万多家,总体来讲他们兢兢业业,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成绩是主流,应该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家都知道很多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和商会,原来大多是从体制内出来的,在他们的身上难免带有一些官办的习气。关于行业协会和商会去行政化的问题,中央很看重,2007年国务院已经下发了改革的文件,最近我要对大家说一个好消息,也就是按照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的要求,由发改委和民政部共同牵头,十几个部门组成了联合工作小组,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工作,终于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总体方案已经拿出来了。
2月27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第十次工作会议,正式讨论了这个工作方案。现在我们根据会上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提的意见,正在抓紧时间修改,很快将会出台。出台以后,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可能一开始会选择100家左右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商会先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我们再推开这项工作。地方上对于脱钩工作,待这一个文件出台以后,也将全面的展开。行业协会和商会与行政管理机关脱钩工作,对于政府简政放权、转移职能,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都很有重大的意义,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