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资讯banner
新闻中心
内页资讯banner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有一种“猫”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1000多年

时间: 2024-11-03 20:02:44 |   作者: 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

字体大小:

  中国人都说猫有九条命,这种传说的起源无从印证,也许只是猫咪神秘气质的一种流传,但是在中国民间,有一种“猫”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一千多年却是有些根据的。

  相传,在南诏古国时期(公元738年-902年)一位贫穷的樵夫在采伐途中捡到一只受伤的流浪小猫,带回家里让体弱多病妻子照料。小猫逐渐好转,樵夫妻子的身体却越来越差,樵夫为挣得一蔬一饭,不得已常年在野外劳作,对妻子的照料自然有限。于是养好病的猫经常爬上房顶,看哪家烟囱冒出炊烟必定是在生火做饭,然后悄悄潜入这户人家把做好的饭菜刁来放在女主人的床头。

  每次,猫咪偷饭菜都是悄无声息的来去,突然有一天,它站在房梁上发出尖厉而悲恸的嘶吼,惊动了全城的百姓,邻里乡亲闻讯赶来时发现樵夫妻子已经在家中过世。女主人死后,猫儿依然每日跳上房梁凝望四方,不过,它不再偷食物,而是一直望着主人的房间,守护着庭院,无论谁来驱赶它都不曾离开,直到自己的生命走向尽头。日后,村民们得知猫的作为,请城里的瓦匠打造烧制了一尊塑像,立在房顶用以纪念它的忠诚。因为请的是瓦匠修像,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只猫叫做“瓦猫”。

  “瓦猫”——至今流传于云南昆明、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的一种独特的民俗形象。云南民间瓦猫多用来安置于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飞檐上,不仅仅具备装饰作用,也有镇邪驱鬼的功能。

  虽然在云南各个地区瓦猫的形象不完全一样,但是民间对瓦猫的神秘作用却深信不疑。如若村内某户人家接连失火,村民乡里便会劝他赶快请人做个瓦猫来安放在屋顶,以求免灾;某家正在建的大门如果正对着别人家的屋角房脊,“斜邪”二字同音,便会被认为有邪秽侵入,须在自家门头安个瓦猫,以示吃掉对面的屋角;当建筑面向人迹罕至的田野时,人们害怕野鬼游魂可能随时窜入家中,也要在门楣脊瓦上安放瓦猫,使之以强宅气,镇住鬼魅。

  单看瓦猫张开大嘴,露出尖牙的形象,似虎非虎又像是照猫画虎,其实,许多云南民间的旧问传说都认为瓦猫脱胎于老虎,有“食鬼之虎”的寓意,它把四方的鬼魅邪气通过大嘴吞下,消化,过滤,再经由小小的肛门把福气一点点的囤积聚集在主人家的房梁上,慢慢渗透到堂屋里,使屋内散发一片祥和之气。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呈现出的审美差异,让虎的形象逐渐趋于猫,但是却无一例外保留了一张“虎盆大口”。

  由于现代建筑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瓦猫的形象在民居建筑中的象征意义逐渐变淡,反而作为一种地区的吉祥物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云南作为非遗文化的大省,对于瓦猫的传承与传播自然留存于多种工艺之中。

  云南民间瓦猫种类非常之多,造型迥异,最传统的瓦猫大多由陶土制成,也有少量石制,基本分为上釉和无釉两种。

  昆明呈贡的黄泥瓦猫最具特色,可以说它保留了最多老虎的特征。一些瓦猫身涂红漆,四肢站立于瓦上,长长的尾巴盘向右腿前,背部有龙刺状,身为鳞纹,一张血盆大口,口内牙齿竖直,头圆耳长,眼大而外凸,头顶漆“王”字,胸前扶抱的八卦太极图,虎视眈眈望着前方,颇有秒杀一切的凶狠魄力。这种面目狰狞的瓦猫成功继承了它们最原始的功用——驱邪镇宅,也极易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瓦猫形象。

  大理剑川县的甸南镇以黑陶制作最负盛名,黑陶技艺可追溯到五千年前。1957年,考古学家在甸南镇天马村发掘出海门口遗址,出土近500件陶器,同时有部分石器和金属器具出土,海门口成为云南铜石并用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现代黑陶制作的基础离不开“采踩”二字。采——采取甸南当地陶土,静置暴晒一年以上方可制作使用。踩,顾名思义,便是制陶人光脚和泥,反复踩踏陶泥,挤压出空气,使泥块变得细腻稠黏,这是烧制优质黑陶的基础。踩好的泥土经粉筛过滤捏成瓦猫泥胚,而后入窑烧制72小时,冷却方可出炉。另外,大理不一样的地区的瓦猫工艺颇为相近,多采用一片成型的烧制工艺。

  剑川瓦猫并不受传统形象拘泥,保留了瓦猫腿短、嘴大的普遍特征后,在其他五官和身材上创造出更多个性特点,比如,怒目而睁的大圆眼。除了这些形象特点外,剑川瓦猫本身的肤色更是让它在众多地区的“石猫猫”形象中脱颖而出。

  同属大理地区的鹤庆和剑川一样,沿袭了白族传统瓦猫的夸张大嘴,蹲坐而立的姿态。鹤庆瓦猫的底座是一片打好圆孔的瓦片,在四个打好的圆孔里,塞上和好的窑泥,然后,将捏成圆柱形的四条泥腿,再将身子稳稳地安到四条腿上,信手捏出尾巴。相比之下,头部是整个瓦猫的构成中最有创意的一部分,创意最明显之处在于鹤庆瓦猫的脸更大。

  相比昆明瓦猫以拉胚工艺塑造出的比较雷同的圆形体态,剑川、鹤庆瓦土猫一片成型的单薄粗旷而言,来自玉溪的云溪陶瓦猫在工艺和设计上把现代瓦猫制作带入了更高一级的境界。

  2013年,90后夫妇王子强和李萍携手创办云溪陶。取义“云怀溪哺”,寓意在云的怀抱,溪水的哺育之下吸收天地灵气,茁壮成长。云溪淘的瓦猫制作取材于云南本地的粗陶,还原出多民族地区民风淳朴的质感,相比瓦土的800度低温烧制,高温烧瓷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更加细腻丰富,不过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云溪陶瓦猫造型上的精致灵动。

  毕业于雕塑专业的王子强和李萍一手包揽了瓦猫的造型设计。传统瓦猫大嘴尖牙的特色十分明显,但始终是孤立的站在那里,无法表现出猫作为一种灵性动物的性格特征,所以他们在猫的动态展示上做足功课,每一件作品都力图让花猫活灵活现。

  青花瓦猫在整体设计上,很好的与地方文化进行了融合。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传统工艺和动态形象的反差产生突兀感,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云溪陶融入了一些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元素,比如:民族特色浓郁的格桑花纹案,抬手招财的俏皮感,歪着小脑袋瓜思考的萌宠造型等,在设计上用体态和表情的变化制造出一种形式感,加强大众对瓦猫文化的记忆。

  当然,瓦猫的灵动呈现一部分是设计师的功劳,却也少不了先进技艺的支撑。工作之余,王子强和李萍不仅是景德镇的常客,也和国外陶瓷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他们在烧制温度和工艺上进行创新尝试,如:乐烧、柴烧,苏打烧等等。不断的尝试让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不单停留在瓦猫新颖活泼的表面造型上,同时融入在崭新技法的锤炼当中,内外两方面的高度结合才是一件工艺作品的完整表达。

  将瓦猫制作拟人化,告别传统工艺品的单一,赋予它更多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拓展建筑文化的附加值,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非遗文化的发展所在。现在很少有人把传统的瓦猫放进房子,因为传统的瓦猫造型工艺粗糙,造型雷同,已经和现代家庭的家装设计风格格格不入,也不能满足大家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云溪陶让人们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定义瓦猫,使其脱离远古神秘的笼罩,以活泼灵动的精致形象,大众容易接受的审美趣味,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瓦猫了解多民族文化,了解云南手工艺的进阶史。

  其实,瓦猫文化不单单是属于云南的文化特征,在贵州、广西、福建都有瓦猫文化的存在。它的存在范围之广,必然使之工艺手法多种多样,陶瓷、布扎、蜡染、剪纸等等,民间手工艺人利用不一样的非遗技艺传承着脚下的山河土地。

  纵观云南本土的非遗传承与民间工艺,被列为国际级、省级和州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超百件,然而设计和工艺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居多,谈及创新与传承,似乎更多人是看到市场上现成的东西,立刻生搬硬套来模仿,快速投入市场分得一杯羹,而愿意付出心力深入研究民族文化,融入独到艺术理念中提炼作品亮点的并不多见。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些知名美术学院在云南各地成立工作室,建立起与当地手工匠人们的联系,为非遗传承注入学术支持和新颖的创作理念,或许是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但当问及一些民间艺人对美术学院进驻本地怎样看待时,师傅们自豪自己的手艺被专家欣赏的同时也会说:“看不懂他们做的是什么。”

  是原汁原味的保留还是创新发展融合?这早已成为非遗届的一场论战,如果把这一个话题延展到更具体的行为上,似乎是匠人和艺术家的沟通问题。千年流传的手艺和先锋艺术的碰撞交融要不要彼此理解?还是彼此尊重各行其道?希望我们大家读完此文,可以从“瓦上猫”的创作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上一篇:广告爱“吸”猫

下一篇:唯领VN83内开内倒窗一键升级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