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03 20:02:26 | 作者: 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
猫的习性更接近其长居野外的祖先,相比之下,狗与狼反而在习性上差异较大。因此,狗往往比猫更容易驯服。但随着与人生活的时间慢慢的变长,猫与其同类之间更易相处了,同时也慢慢变得可接受人类的陪伴。尽管如此,现在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几千年的进化以来它们改变的程度。
猫与狗都属于食肉动物,且二者的祖先也都以食肉为生。近年的基因分析表明,狗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所谓的淀粉酶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帮助狗产生用于分解淀粉的酶。
淀粉酶基因使狗在食物上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猫就没这么幸运了。在猫科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用于生成几类关键性酶的基因逐渐消失,这中间还包括产生维生素A、前列腺素和氨基酸牛磺酸的基因。当狗和人类都能够从素食中摄取这些基础元素时,猫却不得不从肉类中获得营养。
虽然在基因上缺乏相关条件,但是为了扩大食物选择的范围,猫科动物还是逐渐进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性状,使其能够从素食中摄取基本营养元素。但这种能力不一定是在近千年的进化中获得的,无法成为由基因而产生的天性,所以让家猫自觉吃素是不太可能的。
当猫发出咕噜咕噜的喉音时,它们其实就是想说:“呆着别动,看看我吧。”为了让母猫继续给它喂奶,小猫往往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喉音;为了赢得主人的注意,家猫也会发出这样使人放松的、略带震动的声音。且猫在生病时,也会通过发出咕噜声向外界寻求帮助。所以,猫并不总是因为开心而发出咕噜声的。有研究者认为,当猫受伤时,喉音中的震动感可以帮助其骨骼的愈合。
其实,猫的发声方法不同寻常。当猫发出咕噜咕噜声时,它们实则是通过自主颤动声带发声,而不是用空气的流动来推动声带的震颤。“空气推动法”其实就是猫与人类用来发出其他声音的主要方式。当猫发出“咕噜咕噜”的喉音时,喉腔中实则充斥着空气的流动。大多野生的猫科动物能用喉咙发声,包括非洲猎豹在内。但是有些大型的猫科动物却不能,这里面就包括狮子、老虎、美洲虎和豹子。
尽管其发声方式比部分野猫少,也难以改变家猫比野猫更吵的事实。亚洲的丛林猫可以发出家猫无法发出的“噢”和“咯”声。有趣的是,除了小猫在和母猫交流时偶尔能发出以外,成年野猫是发不出家猫最常见的“喵”声的。野猫对周围环境时刻保持警惕,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总是悄无声息的原因。
和人类生活后,家猫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喵”声能够吸引主人的注意,特别是当主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或者盯着屏幕时。为了表达自己的特别需求,有些猫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只有主人才能听懂的特殊叫声。值得补充的是,有些品种的猫类还特别爱叫,尤其是暹罗猫。
有时猫会在我们的腿之间摩挲,这往往表明它认为你是稍微高出它们,但与此同时认为你是友好且能够亲近的。当与同类群居时,小猫习惯于在母亲身边摩挲;而母猫也常常依偎在公猫身旁;且体型较小的猫爱和大猫亲密地凑在一起。这一普遍现象实则体现了互动关系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力量的失衡。
尽管不轻易流露出来,但猫的确会不由地爱上那些尽心喂养它们,与它们玩耍的人。虽然因为猫往往过于警惕,这样的信任感有时难以轻易建立。但处理方法还是有的。与其主动去接触猫,不如让猫自然地来靠近你。当猫逐渐靠近时,你可以给它一些奖励,并且不要强制它留下。这样它会更想要接近你,更想在你的身边呆得久一些。
那是因为你很可能没有及时有效地发现猫反映出来的警告信号。就算是再喜欢被人抚摸的猫,也会有厌倦人类接触的时候。垂下的耳朵、轻微蜷缩的尾巴都表明它们暂时不想和你接触了。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猫的话,最好还是不要总是粘着它,给它一些独立生活的空间吧。
研究者已证实狗能够产生嫉妒感,那么猫很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对于猫和狗来说,当看见主人的注意力被另一个人所吸引时,它们会立刻吃醋,但下一秒又忘得干干净净。和狗一样,猫的时间感也是极其有限的。猫的确能够感受到时间的间隔,但这些间隔最多也只有几秒而已,况且猫缺少回忆过去的能力。
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未研究过这一问题,但猫的确会随着独居时间的增加而忘记其他同类。人在这方面其实与猫一样。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能记得比猫更牢、更长,它们对人体气味的记忆力能保持几个月,甚至几年。
人们总认为猫毛的颜色与其性格存在关联,但至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观点。理想情况下,一只健康的公猫能够有不少和它外表、举止相似的儿女,但这是由于共有的基因导致的。但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何人们总将猫毛的颜色同其性格类型联系在一起。在同家系的猫中,主要的品种类型形成典型性的性格:所谓的东方品种往往特别的活跃,而异域品种则较为低调。
由家猫与野猫混种的猫往往展现出更明显的、由品种导向的性格特征。例如,由家猫与亚洲豹猫混种而成的孟加拉猫往往更具冒险精神,且其睡眠时间只是普通家猫的一半。
人们似乎认为,猫是将自己捕获的猎物当做礼物带给主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与之相反,这其实是因为猫在享受猎物之前,往往会将其放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如果恰好在或者靠近厨房,猫会直接将捕获的猎物放在那里,因为它们认为主人供应的猫粮比死老鼠更美味,所以就算有其他的猫经过,也只会吃猫粮,而非自己捕获的猎物。
这是因为有些猫天生比同类笨拙些,而且那些物品在它们看来一文不值。况且,将东西打翻也是一个引起主人注意的好办法。有时,猫打翻物品也仅仅是为了好玩,并且它们觉得自身的主人也似乎很喜欢这项游戏。
如果猫的一生都在屋内度过,那么恐怕它不会“想念”屋外未曾体验的世界。但如果突然把常居室外的猫强制地关在屋内,它们的确会变得焦虑。所以,当在室内养猫时,最好给它们足够的仿真玩具,来模拟野外捕猎的活动。
无聊感或压力往往会给猫带来消极的情绪,或许是因为看见窗外野猫而受到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细微的变化,比如光影里扬起的一丝尘埃,都会引起猫强烈的反应。常规的游戏时间能够消除猫的这种负能量,缓解猫的压力。
猫喜欢被保护的感觉,尤其是当它们昏昏欲睡的时候。而纸板箱的确是睡觉的绝佳场所。但关于猫对极小的箱子存在执念的这一现象,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是因为在运动时猫爪是向后的,它们更擅长被用于爬树,而不是从树上下来。虎猫是南美的一种依树而居的品种,它们可弯曲的踝关节和爪腕使其能自如地爬上爬下。而对于缺乏攀爬经验的,或是极度胆小的普通猫来说,爬得过高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
但通常情况下,猫还是能够成功从高处爬下来的。这是因为猫拥有从高处落下时所需的缓冲能力,这样即使从过高处跳下,也能确保安全的着陆。他们可以将四肢完全张开,用肚子上松弛的皮肤模拟降落伞。然后在着陆前的最后一刻,猫往往用脚最先接触地面,并且将背部拱起,把着陆的冲击力减到最小。
猫吸猫薄荷后的反应的确有些令人费解,既像是各种动作(猛扑、抓取)随机组合的游戏行为,又像是社交行为(揉脸),也像是母猫特有的性行为(向后翻滚)。许多猫科动物都对这种特殊的植物有反应,包括狮子、老虎、豹子以及猞猁。
但这种反应不是普遍的,而是由特定基因来决定。约三分之二的猫对猫薄荷的魔力难以抗拒。但是,即使是对其无动于衷,也并不代表猫在游戏、社交以及性活动方面存在缺陷。这种有趣的反应可能仅仅是猫科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偶然事件。
兽医发现了猫对塑料制品的令人费解的执迷现象,但却一直没法得出合理的解释。人们猜测,猫可能是通过咀嚼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在面对压力时,东方品种中的成年猫尤其爱吮吸、咀嚼、甚至吃纺织面料,尤其是羊毛。过早断奶的小猫,不管是什么品种,都会形成吮吸毯子的习惯,并且还会用前爪摩挲、边吮边叫。它们似乎都将毯子当做了自己的妈妈。
有两个可用于解释的理由。其一是猫感受到了皮肤的瘙痒。这种皮肤的不适感非常有可能来自于跳蚤或其他寄生虫的叮咬,亦或是一种过敏反应。但当猫持续不断地梳理甚至拔同一部位上的毛时,这往往意味着小家伙正在压力中饱受煎熬,即使压力只是来源于和另一只猫的矛盾。
这是由于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就等同于人类的足癣一般。这样的感染往往产生臭味,狗的爪子也有这种气味。
为什么家猫不能像大型的猫科动物一样长时间忍受饥饿?这样一直吃下去太容易得脂肪肝了。
无论大猫还是小猫都深受脂肪性肝病之苦。身体别的部位的脂肪全部堆积在肝上,使其不能发挥关键功能,比如回收红血细胞。这种情况可能是癌症、糖尿病以及肾脏类疾病所造成的,但也可能仅仅是因厌食(尤其是因压力而导致的厌食行为)而产生的负面结果。体重过重的猫得病速度更快,这也是为什么大型的猫科动物不那么容易得脂肪性肝病了,毕竟极具生存挑战的野生环让它们很难有体重超重的可能。
为什么猫对自己的食物和小纸箱总是过于挑剔?为什么它们对日常生活里的一点点小变化都那么敏感?
猫比狗在营养摄取上的需求更多,这也导致它们在自己的饮食选择上比较谨慎。并且,因为猫科动物自原始时期便一直是习惯于单独行动的狩猎者,所以它们能够独自享用自己的猎物,无需担心同伴的争抢。但狗的情况与之相反。因为狗由狼逐渐驯化而来,而狼是一种习惯群体捕猎的动物,所以它们天生的进食速度很快,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食物。并且,猫总是喜欢将自己的粪便藏起来,这样自己的气味不会吓退猎物,更不会引来敌人。正是基于如上的考虑,猫才会对自己的小纸箱要求比较高。相比狗而言,猫对旁边的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这其实是因为猫是一种领地占有类动物,它们需要从自己的居住环境中获取安全感。这也是怎么回事主人搬家后,猫总是试图回到先前的房子里。
如果他们真的饿到奄奄一息了,无论猫还是狗都不会挑食的。但我保证它们不是故意的!
下一篇:广告爱“吸”猫